【建言獻策】秦淮區非遺活態傳承工作的現狀及思考
 發布時間:2023-03-10 瀏覽數:14174 【字體:

大力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工作,對充分彰顯我區文化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秦淮區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通過實地調研等方式,對我區非遺活態傳承工作現狀進行了專題調研。

秦淮區非遺活態傳承工作現狀

1、重視體制機制建設,編制相關保護規劃。出臺辦法規范管理,開展非遺項目認定工作,制定中長期保護規劃。

2、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大力推動非遺進校園。打造“一校一品一特色”,打造南京市非遺宣傳展示基地,舉辦一系列少兒非遺活動。

3、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動生產性保護。實施“本土人才育成計劃”,積極布局非遺生產性保護展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

4、加強非遺品牌建設,不斷擴大影響力。大力打造秦淮非遺館文化“新地標”,全力打造秦淮燈會IP,推廣宣傳非遺保護成果。


存在的問題

一是非遺活態傳承機制不夠完善。

二是傳承人培養難度較大。

三是生產性保護工作力度不夠。

四是整體性保護不夠。


建議

1

加強規劃引領作用,不斷完善體制機制

一是做好非遺活態傳承工作規劃。做好我區的非遺活態傳承工作,要以頂層設計的思維,在文旅部《“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的總體框架指導下,結合秦淮實際,科學合理地制定規劃,實施分類傳承。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扎實做好基礎性研究工作,激發非遺活態傳承的文化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功能,不斷建立健全非遺活態傳承體制機制。要學習福州經驗,推動出臺秦淮區非遺活態傳承工作規范性文件。

二是探索“非遺項目+傳承人+基地”機制。正確處理好非遺生產性保護和活態傳承的關系,積極探索“非遺項目+傳承人+基地”機制,成立由非遺保護專家、傳承人、政府相關部門、第三方機構組成的評估小組,建立項目評估機制,形成系列研究的實踐課題,出具可行性研究報告。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到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保護工作中來。

三是建立非遺聯姻職教機制。“非遺非所遺,非遺非可遺”。在職業教育課程中嵌入非遺傳統技藝能有效地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建議建立和推動非遺聯姻職教機制,探索非遺傳承人的職業化?膳c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南京市莫愁中等職業學校非遺學院等職業院校聯動,建構“非遺聯姻職教”活態傳承非遺項目和培育傳承人的范式,學習借鑒“蘇工美模式”,打造集成平臺,深入推進傳承發展工作。

四是建立非遺人才研修培養機制。依托高校、研究機構開展傳承人研修班,培養非遺專門人才,拓寬現有傳承人的視野,幫助他們提高經營管理能力、文化素養和設計創新能力?善刚埛沁z傳承人對學校不同學科、不同學段的在職教師進行集中培訓,讓教師們不斷地總結、實踐、歸納、轉化與創新,逐步將非遺項目提煉成為更便于在校園內普及的內容。



2

加強傳承隊伍建設,構建多層次傳承體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是傳承人,活態傳承的關鍵也是傳承人,要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培養。

一是重點扶持傳承人群體。傳統的傳承關系主要來自師徒傳承和家族傳承,這部分人是非遺活態傳承的主力軍,要作為重點扶持對象,不僅要給予榮譽表彰,還要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更要幫助他們傳授弟子,支持他們不斷提升和創新,使得非遺項目能夠代代傳承。

二是培養“小小傳承人”。要大力推動非遺進校園工作,發揮武定新村小學、梅花山莊幼兒園等非遺特色校園樣板的示范引領作用,實現非遺項目校園全覆蓋。通過舉辦展覽、網絡直播等多種形式講好秦淮非遺故事,讓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親近非遺、接觸非遺、了解非遺,感受和體會到非遺項目的美好,加入非遺愛好者隊伍,擴大未來的非遺傳承人基礎。

三是大力推動適合老年群體的非遺項目。隨著老齡化的加劇,秦淮區老年人群體數量越來越多,老年人群體對傳統文化有感情、有記憶、有體驗,更容易接受非遺項目。借鑒黃埔區非遺進社區經驗,認真梳理和推廣適合老年群體的秦淮非遺項目,讓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參與到非遺體驗中來。要建立區文化館、街道文體活動站、社區活動中心三級層面的推廣機制,使更多的老人在豐富生活的同時,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非遺項目的傳承者。

四是積極培育中高端傳承群體。“消費者欣賞是非遺活態傳承的最佳途徑”,面向中高端人群拓展非遺項目活態傳承,能夠不斷延續非遺項目的生命力。在非遺產品方面,要在售賣的同時教授制作工藝,使這部分群體既作為購買者,也成為傳承人。如,深受職業女性喜愛的繩結、剪紙、制扇等非遺項目。在非遺體驗方面,很多中高端群體有進一步豐富文化生活、滿足精神需求的需要,可引導他們在非遺體驗中傳承,如古琴(金陵琴派)、昆曲等。



3

加大生產性保護力度,探索推動非遺產業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首先要解決“活下來”的問題,只有在“活下來”的前提下,才能向“活得好”的目標努力。通過生產性保護,使得這些非遺項目在市場中獲得經濟效益“活下來”,調動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并吸引更多的人才進行學習與傳承,同時也讓非遺產品走進人民大眾日常生活,形成良性循環。

一要梳理非遺項目,重點扶持有條件產業化項目。非遺活態傳承最好的保護方式就是參與創造當代社會財富的生產實踐。要結合秦淮非遺商品中有產業化的歷史和市場需求,對已經形成有消費需求、消費對象、消費行為等完整消費鏈條的非遺產品,向產業化方向發展。如,傳統技藝方面,重點扶持金銀細工制作技藝、絨花、制扇、繩結等項目;傳統美術方面,重點扶持十竹齋饾彩拱花、中國剪紙、木雕、泥塑、玉雕、內畫等項目;傳統醫藥藥物炮制方面,重點扶持張簡齋醫術、金陵中醫推拿術、金陵楊氏中藥炮制、金陵陶氏灸療術等。

二要提煉非遺元素,推動活態傳承的時代創新。要引導和鼓勵我區的傳承人提煉非遺的核心元素,把傳統融合到現代的設計和審美中,開發具有時代特色的非遺產品,讓產品被更多的群眾所認可。在發展數字經濟的大背景下,數字藏品發展前景廣闊,端午五福粽子香包、輝縣剪紙等非遺數字藏品均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成績。秦淮非遺產品眾多,可由區文旅集團牽頭成立數字藏品工作部,推動非遺傳承人、文博機構、數字技術公司、文創公司等多方合作,挖掘我區非遺資源,提煉非遺產品中的造型、色彩、圖案等形式語言,大力發展非遺數字藏品。

三要加速形成集聚,培育龍頭企業。要積極引入現代化科學管理模式,搭乘夜間經濟的快車,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形成非遺產業集聚。可建立“3+4”非遺產業發展架構,3是打造三個非遺產業基地,即以非遺館、秦淮人家等為龍頭的夫子廟區域非遺產業基地、民俗博物館為龍頭的熙南里區域非遺產業基地、全國金銀細工聯盟為龍頭的白下高新區非遺產業基地。4是打造4個千萬級以上的產業,即打造以秦淮燈彩公司為龍頭的燈彩產業,以全國金銀細工聯盟、寶慶銀樓為龍頭的金銀細工非遺產品產業,以秦淮人家、晚晴樓等為龍頭的小吃產業,以梧翊凰非遺文化公司等為龍頭的手工技藝產業。推動非遺館從公益性向市場化轉變,激發其經濟功能;整合民俗博物館內的非遺項目,聯合打造手工技藝產業集聚地。



4

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打造非遺“國字號”品牌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在一定的歷史、地理、經濟、人文等綜合環境中產生和發展的,既要對某一個非遺項目進行保護,更要打造適合非遺項目生產發育的土壤。創建文化生態保護區不僅可以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環境變成可以養魚的活水,而且可以更好地開展非遺活態傳承。

一要充分認識創建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重要意義。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是非遺“國字號”品牌,秦淮區是一個非遺項目眾多、歷史沉積深厚、資源稟賦頗佳的文化大區,被評為全國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夫子廟、熙南里被評為全國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秦淮區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具有重要的現實和長遠意義,一旦創建成功,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和擴大我區作為非遺大區的地位和影響,有利于非遺管理工作的制度化、體系化、長效化建設,有利于整合文旅資源放大集聚效應,推動我區非遺活態傳承向縱深發展。

二要力爭實現從“省級”到“國家級”的創建“兩連躍”。文旅部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建設30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目標,加強非遺區域整體性保護。要積極搶抓發展機遇,進一步提高站位,加強組織領導,按照《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要求,組建專家團隊總結梳理我區有特色的文化形態,認真編制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綱要,爭取在“十四五”期間,實現首先躍升到“省級”,再由“省級”躍升到“國家級”的兩連躍,打造非遺“國字號”品牌。

三要超前謀劃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功能定位。打造文化生態保護區,不能只是要一個榮譽稱號,應當既要面子也要里子,要對其功能定位提前謀篇布局。一旦創建文化生態保護區,就要對如何進一步發揮文化生態保護區作用、疊加和放大“非遺+文旅”的效應等問題作深入研究和思考,在發揮文化功能的同時,更加關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條件成熟時,可以建立擇優引進和項目輸出機制,形成面向全國的非遺項目集聚地,充分挖掘和放大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品牌價值。



供稿:區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

編輯:郭志軍                            


[返回首頁] [返回上一頁]
關鍵詞Tags:
上一條: 【建言獻策】秦淮區中醫藥事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下一條: 關于加快推進我區城市更新的建議

網站地圖 | 總訪問量:80469116 次
主辦單位:南京市秦淮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版權所有
(建議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瀏覽) 技術支持:南京標桿科技
網站備案號:蘇ICP備20210327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