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獻策】蔣夷代表:促進社區減負增效 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
 發布時間:2023-04-07 瀏覽數:13881 【字體: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社區居委會作為居民自治性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從21世紀初開始,隨著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國家治理重心下移,社會治理越來越精細化,使得政府事權不斷下沉,居委會承擔的行政管理事務也變得越來越多,當初設置居委會時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居委會自治性、行政性雙重身份的平衡性被打破,減負增效改革隨之出現。

南京市秦淮區社區減負增效改革實踐探索分析


秦淮區(原白下區)近二十年來一直在積極探索社區減負增效,也進行了多種嘗試。


 一 

撤街強社模式

主要表現在:人員分流安置問題,街道社區化問題,下改上不改問題,居委會無法自治問題。


 二 

居站分設模式

主要體現在:社區再行政化問題,社區居委會邊緣化問題,居站之間利益矛盾問題,居委會自治并未真正實現。


 三 

行政準入模式

主要表現在:政策變通問題,政治傳導問題,統籌協調問題。


 四 

“網格化”模式

網格化所內涵的以社會控制為主旨的濃厚的行政化色彩弱化了社區自組織治理系統的生成,不利于社區的減負增效。


影響社區減負增效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部門權責不清,基層政策執行不力;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減負政策不合實際,缺乏務實作風;考核偏差,激勵方式單一;社會組織發育不成熟,有效參與不足;專業社工力量薄弱,有待提升;信息壁壘,傳遞滯后。



建議:

1

轉變理念,正確認識社區“二重性”是促進社區減負增效的思想基礎

當前社區居委會組織面臨的核心問題是,“自”與“治”失衡,“治”重于“自”,“自”被“治”所壓制,需要我們積極創新探索。作為政府要從社區治理的“操槳者”轉型為“導航者”,發揮其引導、支持、協調和監督功能,將主要精力用于引導和支持社區居委會開展社區各項公共事務,扶持社會組織的生成、發育和成熟,并致力于培養公民自主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要當好社區建設的監督者,為社區治理嚴格把關,對社區居委會的政策執行過程、財政運營狀況中的合理合法性進行監督,推動社區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當前要切實把社區減負增效落到實處,防止任務“籮筐化”,要推動人往基層走、錢往基層投、政策往基層傾斜,科學確定社區工作事項清單,加大對進社區工作事項的統籌和審核力度,逐步實現各職能部門信息在社區的互通互聯。要破除過度“留痕管理”等形式主義,進一步減少各類臺賬,切實減輕社區行政工作壓力,讓社區工作者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聚焦居民自治,投入到更精準、更個性化、專業化的服務中去。


2

重塑組織架構,理順職能體系是推進社區減負增效的組織保障

應按照法定化原則對城市政府層級間的事權責任進行劃定,嚴格劃定政府及其部門、街道辦事處與社區的權責邊界,建立明晰的區政府、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職責權限清單、負面清單及準入清單等,明確政府各不同層級、部門之間在治理過程中的責權歸屬。同時進行街道辦事處的綜合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街道辦事處權力清單”編制工作,實現全區街道權力清單規范統一,為社區減負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理順區政府、街道與居委會的關系,建立明晰的權力劃分框架,實現基層治理中各種不同層次與部門之間責權適配。建立準入制度,自上而下建立嚴格的社區工作準入制度,從嚴控制準入的事項、條件、方式、程序。建立以“服務”定位“網格”,以“網格”促進“自治”,以“自治”促進“服務”三位一體系統,將網格變成一個為居民服務的扁平化的服務平臺。通過網格內社區服務的提供,根除現代化、城市化、工業化給城市社會帶來的人際疏離的陌生人世界感,通過社區居民自身的共同行動和共同參與重建社區友愛互助的鄰里關系和社區文化,使社區重新成為以認同感和歸屬感為核心要素的自治共同體和生活共同體。


3

通過技術賦能,提高社區信息化管理水平是落實社區減負增效的重要手段

明確部門職責邊界,避免信息重復收集造成的信息資源浪費,實現“橫向一網通辦”。要多為基層分憂,對新的操作系統、微信公眾號等互聯網平臺的開發和運用也要有準入制,避免重復建設、數據“打架”和一味追求“點擊量”的現象出現。建立集政務服務、綜合管理、政務服務數據共享應用于一體的社區服務全域性平臺,實現社區服務事項的統一申請、統一受理、集成辦理、統一反饋以及全流程監督,并且在社區服務一體化、公共支撐一體化以及綜合保障一體化等方面完善相應的體制機制建設,實現“縱向一網通辦”。開通社區官方微博,為社區居民提供各類便民服務,解決社區居民各類生活問題,提高生活質量。推廣社區“時間銀行”,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云技術,將社區居民的“愛心行為”存入社區云檔案,引導居民完成愛心行為和支取居民愛心時間以解決居民需要,通過這種“選擇性獎勵”提升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積極性。


4

加強隊伍建設,提升工作能力是夯實社區減負增效的根本基礎

要根據社區管轄人口規模和承擔的工作職責、任務,科學合理設置社區工作崗位,制定相應的社區工作人員配備標準或職數,使社區工作人員配備有統一的依據。要建立完善的業務培訓制度。有計劃地針對新入職人員開展崗前培訓,在崗工作人員開展定期培訓。堅持以需求為導向設計培訓內容,包括辦公軟件操作、心理咨詢、法律知識、與居民溝通交流的技巧等,不斷創新培訓方式,通過開展技能比拼、經驗分享、前往優秀社區參觀學習等多種形式,增強培訓實效,提升社工能力。要優化崗位薪酬制度并完善動態調整和職業成長機制。根據工作崗位、社區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相關專業資格水平等綜合因素,設置崗位等級序列,建立與崗位等級相匹配的薪酬管理體系,對突擊性工作任務在講奉獻的同時,也要考慮給予一定的補貼,不斷提高社區工作者的福利待遇。構建起社區工作者階梯式內部發展通道,逐步拓寬社工職業發展渠道,為其提供良好的職業發展空間,讓優秀的社區工作者“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促進社區基層治理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5

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是保障社區減負增效的關鍵因素

要進一步堅定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克服思想上的私心雜念,轉變觀點,改變任務層層加碼,壓力層層“甩鍋”的現象。要樹立為社區基層服務的思想,堅決杜絕什么事都靠開會發文讓基層干部去落實,處處留痕。要健全考核機制,制定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減少各級部門督查、檢查頻率,讓基層干部把有效工作時間用于真正服務群眾需求上。要科學客觀對待基層干部的失職失責行為,善于綜合運用提醒、鼓勵與督促多種手段,構建問責、容錯、糾錯、整改相互銜接的系統化鏈條,落實科學追責、按級負責,避免制度的簡單套用和形式主義規定,防止問責濫用,避免責備求全、以偏概全,造成背著處分干活竟成基層干部普遍現象,使社區基層工作者掌握社區治理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


6

培育社會組織,推動多元共治是完善社區減負增效的有效補充

要大力培育專業性、公益性社區社會組織,使其成為社區減負的好幫手。通過建立孵化基地,降低準入門檻,簡化登記程序,實行備案制度,提供政策扶持、資金支持,大力培育和完善專業性、公益性社區社會組織。建立社會組織發展資金,用于支持社會組織基地建設、項目培育、人員培訓、公益創投等,推進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參與社區管理和服務,不斷滿足群眾多樣化、專業化需求,實現“減負”與“增效”共同推進。要發揮業委會在小區治理中的作用,探索在黨建引領下的“紅色業委會”。要督促物業管理公司承擔起在社會治理中的責任。要有序釋放和搭建居民自下而上參與的各種機會、渠道和載體,健全社區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居民自治機制,深入開展居民代表會議、協商議事、居民聽證會等基層民主決策實踐,讓居民切實參與到社區治理發展的各環節,通過激發基層活力,增強社區居民的主人翁意識,促進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化,全面推進基層全過程民主自治制度的建設。



編輯:郭志軍


[返回首頁] [返回上一頁]
關鍵詞Tags:
上一條: 【建言獻策】秦淮區中醫藥事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下一條: 【建言獻策】秦淮區非遺活態傳承工作的現狀及思考

網站地圖 | 總訪問量:80469270 次
主辦單位:南京市秦淮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版權所有
(建議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瀏覽) 技術支持:南京標桿科技
網站備案號:蘇ICP備20210327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