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橋已有近千年歷史,六朝時期,現大中橋一帶是當時建康城的衛城“白下城”之東門,門前青溪橫跨大橋,得名“白下橋”。
據元朝《至正金陵新志》記載:“白下橋,一名上春橋,在城東門外,其側有白下亭。”到元代時,白下橋已改稱為上春橋,而改名的原因是當時的人忌諱“白下”二字,因其容易誤為“沒有下人(后代)”。故而改稱為上春橋。
明萬歷上元縣志載,此處舊有大橋(現淮清橋)、中橋(現四象橋)各一座,明初兩座橋合并為一座橋,故合稱大中橋。
歲月輪轉,過客匆匆,大中橋連接南北交通,承載商旅運輸,護送傳遞急件,官民往來赴駐,也有名垂青史的英雄志士留下足跡。
1279年,在廣東堅持抗元的文天祥于海豐五坡嶺被俘,被押至元軍統帥張弘范面前,拒不跪拜,并將手書的《過零丁洋》詩交給張弘范。張弘范感其忠義,令人將文天祥押送大都。先沿南北古驛道水路兼程,至江西湖口入長江,到達金陵,在南京停留兩個多月,曾在大中橋附近驛站留宿,又被轉押至金陵驛。期間,文天祥寫下《金陵驛》二首。其一,“草合離宮轉夕暉,孤云飄泊復何依。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其二,“萬里金甌失壯圖,袞衣顛倒落泥涂。空流杜宇聲中血,半脫驪龍頷下須。老去秋風吹我惡,夢回寒月照人孤。千年成敗俱塵土,消得人間說丈夫。”就此成仁。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三百多年后的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淪陷,進士出身的黃道周與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等在福建擁立隆武帝,黃被封為武英殿大學士,招募數千人馬策劃收復失地。然缺錢少糧,屢戰屢敗,在婺源遭遇埋伏被俘,后被押解至南京。明叛臣洪承疇希望勸降這位曾經的同僚,黃道周卻寫下一副對聯明志,誓死不降。
史筆流芳,雖未成功終可法;
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
后清廷在白下橋行刑,臨刑前,黃道周如文天祥一樣留下了絕命書:“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隨后英勇就義!《明史》載,“臨刑,過東華門,坐不起,曰:‘此與高皇帝陵寢近,可死矣。’監刑者從之。”即黃道周真正的就義地點,不在大中橋畔,而是明故宮東華門附近。雖然大中橋并非因黃道周得名,其人也非殉節在此,但從“大中”到“大忠”,甚至將黃道周遇害的地點口口相傳為大中橋畔,充分反映了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緬懷之情。
認識一座橋梁,領略一處風景,讀懂一篇歷史。大中橋幾易其名,屢經修建,但它承載過的厚重歷史,見證的忠奸之別,值得往來行人細細品味。
作者:楊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