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秦淮千年流淌,六朝古都城河相依。秦淮以夫子廟為核心,以秦淮河為紐帶,以明城墻為骨架,老城片區漸次展開,縱橫交錯的街巷陌區,彰顯著十分鮮明的空間特色。
秦淮科巷在“特種兵旅游”的帶動下,連續好幾年爆火!甚至一度沖上熱搜!三十幾度的高溫,在科巷依舊是人擠人……科巷已成了年輕人心甘情愿“排斷腿”的新晉網紅打卡地。
科巷的名字取自于“科舉之巷”,為清代的武科營盤而得名。呈東西走向,東至長白街西至太平南路,巷長400多米,最寬不到8米。科巷真正為人熟識是因為科巷之后綴上了菜場二字。始于1958年的科巷菜場,是南京城里最大的農貿集市,以品種多樣,價格公道等特色,圈起大行宮片區的煙火氣,是一代代人生活的烙印,承載的是濃郁的本土文化,藏在人們心里是最幸福的記憶。
2020年,科巷秉持“最小干預”理念,探索經濟、社會、生態、人文等效益融合共贏的街巷改造煥新之路,從精致處著手、在特色上做文章,重現城市變遷,重塑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符號,重構古都氣、風雅氣、煙火氣、市井氣交織共生的生活圖景,改造煥新后科巷密布著各式各樣物美價廉的美食小店,草雞蛋糕、陶記的藕餅、天津童子雞、小楊燒餅、呂記肉夾饃、衢州鴨頭、許阿姨糕團店……讓大行宮上班的白領們,跟著抖音小紅書打卡的年輕面孔,將科巷吃成了熱門打卡地。
走在科巷,不得不放慢腳步,些許是哪一家老字號門前排起的長隊阻擋的前程,些許又是新開的哪一家糕點店散發出的香氣誘人撲鼻。窄窄的巷子,又是承載小汽車,又是護送電瓶車,車來車往,人潮蜂擁,人聲鼎沸,在嘈雜喧鬧的狹窄小巷中,勾勒出一幅靈動鮮活的生活圖景。每天清晨,窄窄的巷子兩邊商家店鋪升起了第一縷熱氣騰騰的煙火,巷子里飄香四溢,熱乎的油條包子,屋檐下排隊買早餐的人群,濃郁的市井氣息環繞在這里,煙火氣息在這里升騰。
科巷注重歷史空間與當下生活的融合,讓歷史融入生活、連接當下,注重現代化、年輕化表達,推動文化與旅游、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展現獨特的人情味、煙火氣和老城活力,為城市增添了新風尚、新動能、新活力。注重文化熱度和城市溫度的融合,聚力 “顏值”“價值”雙提升,推進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延續歷史文脈,挖掘內在文化元素,保護城市肌理,使科巷成為近悅遠來、主客共享、圈粉無數的網紅街巷。2024年上半年,接待游客300余萬人次。
科巷還創新推出社區工坊新市集,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月嫂、保姆、保潔等家政服務和家電、水衛器具的維修養護服務,還融入配鑰匙修鎖、干洗縫補、老式理發店、老年助餐點等生活服務設施。新市集成為百姓最省心、最貼心、最安心的便民服務網,為人們保留了久違的招呼、日常的閑談、鄰里街坊間的溫情。
科巷,是一個菜市場,碧綠的黃瓜、通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科巷,是一條美食街,牛肉鍋貼、炸藕圓、梅花糕……家家都有獨門秘籍,個個都身懷絕技,吸引了不少周邊居民、外地游客前來開啟一場美食之旅。
科巷,也是一本打開的書,穿梭在科巷,仿佛就在文字的脈絡里呼吸,慢慢去翻閱,細細去體會,每個人都會找到不同的答案。街巷賦其形態,人文賦其靈魂,歷史文化融入,城市文脈融入,這樣的科巷令人期待。
作者:郭志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