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遺址中“長干古城”與“六朝國門”
 發布時間:2024-10-14 瀏覽數:4338 【字體:

西街遺址位于秦淮區秦淮河南岸、中山南路東側,紅梅巷的西街小學旁。2017年為提升南京城南整體風貌“西街地塊”開發項目啟動,因該地塊在南京市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之一的“長干里古居民區及越城遺址區”范圍之內,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西街地塊開展了配合城市基本建設的考古發掘。2020年開始轉為主動性考古發掘,經過考古工作者多年艱辛地工作,西街遺址中的重要斷代遺存“重見天日”。

西街遺址文化遺存豐富,年代跨度漫長。從西周跨越秦漢、六朝、隋唐、明清直至近現代共9個地層,時間跨度超過3000年,不同時期的文化層互相疊壓,宛如一部濃縮的南京建城史精華。這里有過開鑿城池的壕溝、燒磚造瓦的窯場、掘井取水的市井巷弄……反映出南京城市連續性的發展特質。目前,西街遺址共計發掘面積12000平方米,發現各類遺跡500余處,出土各類考古標本1萬余件。其中,最為矚目的便是“長干古城”與“六朝國門”的發現。

2023年12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發布的《長干古城——南京西街遺址商周文化遺存》以豐厚的考古材料,說明西街遺址核心區“是標準的湖熟文化臺型遺址”,根據出土遺物的分析,自早商時期該地已有人群活動,晚商至西周時期持續繁榮。經權威專家認定,這里曾是始建于3100多年前商周時期的“長干古城”,是名副其實的“南京之根”。

西街遺址地處鳳臺山南麓越臺一帶的山間平地,古稱長干。唐詩中頻繁出鏡的長干里,早在商周時期已是南京的“商市中心”,中華門外繁華的西街,便是當時南京城的中軸線。這一發現將南京主城區的建城史向前推了至少600年,是南京城市史研究的重大突破。長干古城浮出水面后立即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轟動,南京的城市史與文化史,都因此而改寫。

不過,西街遺址的意義,遠遠不止于此。2024年2月,西街考古遺址工地再曝重磅消息:考古工作者在先前發現的長干古城遺跡東南角發現了梁代御街及國門遺址!

目前已探明的南朝御道縱貫地塊南北,兩側各有路溝,已探明長度210米,路面寬26米、路溝寬3—6米。路面車轍密集,不見分道。并且,這條御道是傾斜的,為北偏東35度。據史料記載,朱雀橋、朱雀門是建康城正南方的地標,也是當時人們進出建康城的主要通道。此次發現的御道,其北端連接的就是朱雀橋、朱雀門,向南最終延伸至牛首山。此外,早在2003年,在對南京圖書館新館進行考古時,南圖地下發掘了多段平行的古城墻,這些古城墻傾斜著往東北方向延伸。經過測量,整個古城墻是傾斜的角度為:北偏東25度。這個傾斜的角度,為六朝宮城的方位提供了一個坐標,從它可以判斷建康宮城是一個“傾斜的皇宮”。如今,六朝宮城的傾斜進一步被坐實。

國門門址寬約33米,進深約17米,門墩兩邊有磚鋪排水設施,門道殘存鋪磚。兩側城墻為磚包夯土,厚11.5米。國門及城墻外還引南澗水開挖了護城河。新發現的國門遺址位于長干古城東南角,唐代許嵩著《建康實錄》中描述的位置描述一致。

這座城,為什么會建在此處?西街遺址所在的長干里,是六朝市井之地,交通便利,商業活躍。長干自古為人們聚居之地,在地勢之利的基本條件之上,還因為北濱淮水,可以靠水路通達廣大的淮水流域;又西臨大江,為南京段沿江山脈中少有的江灣,是理想靠岸之地。江南交通主要靠水路,長干控制水口要沖,加上長干本地的人口資源,為早期商業的發展打下必要基礎。孫吳都城建業主要位于淮水以北,為便于都城政治空間與長干經濟空間的交通,在淮水上立大航(又名南淮大橋、朱雀橋)。大航北接都城御街,南通長干腹地。在六朝時期,淮水是重要的商船貿易地,最鼎盛時期淮上共設二十四航(渡口)。長干里一直是當時都城的南門戶,然到了梁代才在形式上新作國門,正式設立代表都城的禮制建筑。

梁代國門遺址是迄今為止南京地區發現的唯一一處六朝都城城門遺跡,對建康古城的考古、四至范圍及對中國古代都城建筑形制的認識,都具有重大意義。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建康城,這一消失上千年的國都,會有更多驚喜,呈現在世人眼前。

 

作者:顧武英


[返回首頁] [返回上一頁]
關鍵詞Tags:
上一條: 長樂路上的“大夫第”——秦大士故居
下一條: 藏在科巷的市井煙火氣

網站地圖 | 總訪問量:80469130 次
主辦單位:南京市秦淮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版權所有
(建議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瀏覽) 技術支持:南京標桿科技
網站備案號:蘇ICP備20210327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