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門內西南域有一處叫花露港,港西有鳳友路和來鳳街,這一帶便是歷史上的名勝之地鳳凰臺。鳳凰臺遺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朝劉宋時期。依據《金陵鳳凰臺歷史文化概覽》一書多種史料,南朝劉宋元嘉時期,有大鳥翔集永昌里,傳為吉祥之兆,因此更名為鳳凰里,在鳳臺山上筑高臺、建鳳凰樓,成為金陵名勝,至北宋大中祥符年間,鳳凰臺上又建鳳凰亭,歷代文人墨客爭相登臺賦詩。據清《江南通志》載:“鳳凰臺在江寧府(今南京市)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群附,時人謂之鳳凰。起臺于山,謂之鳳凰山,里曰鳳凰里。”
李白到金陵,登鳳凰臺,詩興突發,乃做《登金陵鳳凰臺》!兜墙鹆犋P凰臺》是李白為數不多的七言律詩之一。此詩一說是天寶六載(747年)李白奉命“賜金還山”,被排擠離開長安,南游金陵時所作;還有說是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等等。全詩八句五十六字,既發思古之幽情,復寫江山之壯觀,最后又以詠嘆政治憤懣作結。歷史、自然、社會,俱是宏觀,而又不失其真切,氣勢恢宏,情韻悠遠。此詩氣韻高古,格調悠遠,體現了李白詩歌以氣奪人的藝術特色。鳳凰臺因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而聞名天下,在南京歷史上曾是著名的勝跡,興于南朝劉宋,歷經興廢,最后毀于侵華日軍占領南京期間,是南京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之一!兜墙鹆犋P凰臺》全詩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供稿:環資城建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