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南”,南京城的心臟與靈魂所在,自古便是南京的繁華之源。明太祖朱元璋定鼎金陵后,巧妙地將老城劃分為三大區域:西北部為軍營,東部為皇宮,而南部,則成為了居民生活的樂土。以夫子廟為中心,東接明城墻,南抵中華門,北達白下路,這片區域不僅是人口最為稠密的聚居地,更是歷史上商業繁榮、文化昌盛的典范,歷經十朝更迭,至今仍煥發著勃勃生機。
在這片土地上,縱橫交織的老巷不僅是古都金陵兩千余年發展歷程的忠實記錄者,更承載著人們對過往的懷念、對地道的尋味。
三七八巷,北倚夫子廟之韻,南接老門東之雅,其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初名“官溝”,因官府于此開鑿大型排水溝而得名,后訛傳為“干溝”。1956年,長樂路門牌號編制之時,恰逢“干溝”巷口編號為378號,為避免通訊混淆,居民們集思廣益,索性將“干溝”更名為“三七八巷”。時至今日,三七八巷已成為城南美食的聚集地,是食客們的朝圣之地。一碗熱氣騰騰的小餛飩,一口鮮美多汁的湯包,或是斬上半只誘人的鴨子,每個人都能在這里找到那份屬于自己的南京味道,品味著舌尖上的老城南。
剪子巷,坐落于中華門東北隅,東起小心橋東街,西至膺福街,緊鄰夫子廟金榜大市場。其原名“箭子巷”,源自明初時期作為兵器倉庫且箭矢林立的歷史背景,后因諧音演化為剪子巷。《上江志》中亦有記載,昔日周處街善和坊南,織錦坊東,即為今日之剪子巷。三國東吳東觀左丞周處、晚清巨賈蔣壽山等歷史名人都曾在此居住。如今,巷子兩側依舊保留著清朝中晚期的古建筑風格,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又巧妙融入了現代藝術設計,金陵美術館便坐落于此,成為南京文化的新地標,傳統與現代在此和諧共生,交相輝映,綻放出獨特的時代光芒。
百花巷,位于中華門甕城西北側,分為大百花巷與小百花巷,統稱百花巷。古時,這里是城南的花卉集市,名為“采花市”,定居于此的清朝舉人程先甲,自稱“百花仙子”,其創作的《金陵賦》至今仍是研究南京明清風俗的寶貴資料。巷內,古井遺存眾多,井壁青苔斑駁,井欄歲月留痕,有的井水至今仍清澈見底,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老城南人,伴隨著青磚黛瓦的民居,延續著這座城市的記憶與溫情。
北京胡同,上海弄堂,南京巷子。城南老巷,以其獨有的韻味靜臥于時光的一隅,每一縷炊煙裊裊升起,每一聲孩童歡笑回蕩,都是對生活最質樸、最動人的詮釋,讓人心生向往,沉醉不已。
作者:湯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