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區武定橋至琵琶巷口的這一段路,舊稱“大夫第”,20世紀50年代被并入長樂路。此處之所以稱大夫第,流傳著兩種說法,一是歷史上有一座狀元府第占據了整條街巷,這位狀元官至侍講學士,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官至直隸總督、另一個以帝傅之榮贈禮部尚書,故人呼其宅為大夫第;另一說是因狀元府第的門前照壁上有一個很大的“佛”字,百姓們稱其“大佛地”,后訛稱“大夫第”。但無論哪種說法,這其中的狀元府第皆指秦大士故居。
大夫第原是明朝大學士何如寵的府第,萬歷年間何如寵中進士,崇禎時官至禮部、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后受封皇族,人閣輔政。因為有功,崇禎皇帝特賜府第于金陵,為其在武定橋東修建了豪華的宅邸,整座府第壯觀氣派,無有可比者。明代以后,何家逐漸衰落。清乾隆十七年(1752)秦大士中狀元,世居秦淮河畔金沙井,他的長子秦承恩任陜西巡撫時,買下何如寵故居并加以修葺擴建。嘉慶年間,秦大士從侍講學士任上退任后,將金沙金舊宅改為家祠,秦大士便居住在武定橋東。從此,此處便成了“秦狀元府”。
秦大士,字魯一,一字磵泉,號秋田。江南省江寧人(今江蘇南京)。乾隆十三年舉鄉試,十七年殿試進士一甲第一名,中狀元。初授翰林院修撰,擢至侍講學士,典福建壬午科鄉試,得士稱盛,選授皇子書,最勤慎,告歸,養親社門不出,年六十余卒,著有《蓬萊山樵集》等。
秦狀元府本是五路九進,房屋眾多,占地頗廣。廳堂在前,樓宅居后,具有清初建筑特點,中規中矩。分東、中、西三路,中為門廳后為樓房;東路有三進樓房;西路四進,后有花園,園內有東山樓,又植柏、梓、桐、櫸四樹于庭院堂前,寓意百子同居;旁建書房,布局合理,錯落有致。秦府東山樓有秦大士自書聯云:“ 辛勤有此廬,抽身歸矣。喜鳥啼花笑,三徑常開,好領取,竹簟清風,茅檐暖日;蕭閑無個事,閉戶恬然,對茶熟香溫,一編獨抱,最難忘,別來舊雨,經過名山。”這些建筑因歷史原因大部分廢毀,2006年經修復擴建,成為狀元故居陳列館向市民開放。
修繕復建后的狀元故居陳列館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中路二進,大廳為建筑群中主體,面闊12米、進深8 米、高8.2米,大廳梁柱粗大,門窗隔扇雕花精美,彰顯秦淮古居的風雅。東路三進均為樓房。西路四進,門廳面闊10.1米、進深8米、高6米,后三進為住宅樓,后方花園取宋代歐陽修“瞻望玉堂,如在天上”之意,取其為“瞻園”。57號廂房墻壁內砌有石碑數塊,刻有秦狀元正、草、隸、篆4體書寫詩詞;61號院內至今還保留著古井一口,水質清澈,常年不枯。門額“秦狀元府”為著名書法家尉天池所題。
秦大士有兩子秦承恩、秦承業。秦承恩,字慎之,號芝軒。乾隆二十五年舉人,乾隆二十六年進士第二甲第十一名。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歷官福建按察使、江西巡撫,官至刑部尚書,署直隸總督。秦承業,字補之,號易堂,乾隆三十五年舉于鄉,乾隆四十六年進士第二甲第一名,承業殿試初擬一甲第一,長洲錢棨第十,高宗以本朝無三元,乃改錢棨榜首,秦承業為傳臚。初授編修,歷官國子監司業,賜轉右中允,司經局洗馬,官至侍講學士,后因病歸,年八十四卒。贈三品卿,道光十二年,特贈禮部尚書,道光二十七年賜謚文愨。所著有《瑞芝軒文集》等。秦承業之子秦繩曾,字直亭,一字宜圃,乾隆五十九年舉于鄉,嘉慶十年殿試第二甲第三十六名,賜進士出身。初授刑部主事,歷官刑部郎中,福建道監察御史,降補主事,特用員外郎。可見,武定橋東的江寧秦氏一族,五十余年間,三代四進士,名儒碩德,望重一時,可謂是名副其實的科第世家、名門望族。
作者:林相國
|